中國茶葉生產歷史上最早的茶葉不是綠茶而是白茶。神農嘗百草時期,也是用白茶解了毒。湖南農學院楊文輝先生發表的《關于白茶起源時期的商榷》一文中提出白茶的出現早于綠茶。
信陽白茶發展之路上經歷了哪些?信陽白茶品牌在高質量發展上下了哪些“功夫”?
01
信陽白茶“起源”與“發展”
信陽白茶是產于信陽市浉河港黃廟村,因地處南灣湖上游,常年水汽滋潤,云霧繚繞,晝夜溫差大,雨量充沛,加上土壤肥沃,茶樹生長周期長,茶葉品質優良,滋味鮮爽,香氣高長,葉底肥厚柔軟,色澤翠綠勻齊。
信陽白茶,屬微發酵茶,是茶人周開啟在2012年首創制的中國新派白茶,亦是中國茶類中的特殊珍品,主要品種分為:皛芽、潤靈芽、綻瓊芽、蘭芽玉蕊。信陽白茶是一種采摘后,不經殺青或揉捻,只經過曬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,具有外形芽毫完整,滿身披毫,毫香清鮮,湯色黃綠清澈,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質特點。
信陽白茶在一定程度上需要“看天吃飯”,多年前基本上以日光萎凋與手工生產為主,其工業化程度不高、產量低。不過也正是因為其產量低,所以信陽白茶的價格很高。
02
厚積薄發!信陽白茶品牌綠色高質發展
時至今日,茶產業已成為信陽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。 堅持將茶產業作為興區富民的主導產業,全力做好 “生態、品牌、融合”三篇文章,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茶產業、茶科技、茶文化統籌發展的全新格局,為推動鄉村振興作出了卓越貢獻。與2012年相比,全區茶園面積從47.3萬畝增加到2021年的60萬畝,茶葉年產量從2.38萬噸增加到4.9萬噸,涉茶綜合產值從60億元增加到95億元,有力地促進了廣大農民的增收致富。2021年,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258元,比2012年的8718元翻了一番還多,茶產業收入占農民收入的比例超過80%。
近年來,信陽市茶產業工作圍繞“三茶”統籌發展,促進“三產”融合,浉牌白茶加大持續推進信陽白茶基地化生態茶園建設,推動標準化生產、品牌化經營,促進全產業鏈條提質增效。
浉牌信陽白茶堅持品牌發展戰略,進一步提升信陽白茶文化品位、強化品牌宣傳營銷、加大品牌保護力度,大力提高信陽白茶的名茶、名品、名師知名度。要拓寬發展思路,促進產業鏈條延伸,有效激發市場活力,不斷開創信陽白茶產業發展新局面。
03
信陽白茶“先鋒”
信陽市浉河區浉河港黃廟生態茶廠——浉牌·信陽白茶
以信陽市浉河區浉河港黃廟生態茶廠為例,是一家集茶葉種植、加工、銷售、科研及信陽白茶文化推廣為一體的企業。創建10余載,浉牌信陽白茶榮獲第四屆“518藏茶節”暨中國白茶博物館“典藏獎”、第七屆豫創天下鳳歸中原信陽總決賽二等獎、信陽農林學院實訓實踐基地、信陽白茶基地研發中心、信陽市優秀服務企業、信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及第八屆“創客中國”河南省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大賽信陽市優勝獎等榮譽。
浉牌信陽白茶長期與中國白茶研究院、福建農林大學孫威江教授團隊、信陽師范大學以及信陽農林學院等深入合作,獲得發明專利1項,參與起草、制定4項信陽白茶標準,信陽白茶品牌logo和信陽白茶“三養三曬”制作技藝已獲得國家知識產權保護。
時至今日,信陽已遍山茶園吐翠披綠,信陽白茶已成為信陽農產品的一大金字招牌,信陽白茶產業發展態勢依然強勁。茶園基地化建設方興未艾,信陽白茶品牌文化建設全面推進,各類茶文化活動如火如荼……在“三茶”統籌發展思路指引下,信陽茶產業全鏈條呈現出產業能級邁上新賽道、品牌影響躍升新高度、綠色發展再上新臺階等可喜局面。